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雪绒花小报: 将爱
发布时间: 2013-04-09  浏览次数:

编者按:“爱情”是个很美好的词汇,虽然电视上热播着《我可能不会爱你》,但是更多的人们还是努力“将爱情进行到底”。我们还很年轻,我们初尝爱情,我们可能慌乱的爱着或被爱,在爱情里害怕伤害,在爱情里变得孤单……美好的爱情,怎么拥有起来却问题重重呢?这期《雪绒花小报·将爱》就带领大家看看在爱情中迷失的我们,学着强大自己、找回安全感,将爱情进行到底。
 
  第一版
为何我总是有被抛弃的感觉?
来源:华夏心理网
亲爱的心灵安全岛:
我想我是需要咨询下心理问题的。因为依靠我自己的努力,我还是不能完全调整自己。
每当我与自认为是朋友的人关系不好时,我都有种较强烈的被抛弃感。
这种被抛弃感让我做事较冲动,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其实我原来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了些事情既伤害到朋友,又伤害到了自己。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童年。那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有些误会,整个村子的小朋友都不和我说话了,我觉得很孤独。不过我是个很要强的女孩,没有人和我说话,我也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无所谓——我想这就是我的“病因”吧。
现在一旦碰到和别人的一点不愉快,我就有种被抛弃感!然后不敢放开自己去做事情,会在心里一直想,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时还会因为自己想到的这些原因去道歉,可是道歉后我心里又觉得不爽,为什么要和他们道歉呢?我会这样想。在社交上,我一方面想极力的融入一个环境,另一方面我又想和别人保持些距离。有时觉得很自卑。我发现了自己的病因后,一直想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过并没有取得好效果,请帮我分析下。谢谢!——心旅人:紫烟
亲爱的心旅人 紫烟,
在你的来信中谈到当你和自认为是朋友的人关系不好时,会有种强烈的抛弃感,我觉得这似乎牵涉到你“内在的人际交往的模式”。当然这存在一些童年诱因,你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虽然有时候反思会让你感到痛苦,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我希望把寻找根源和促进改变的机会全部交给你自己,因为我相信你能够在此做的很好。
对于我来讲,可能此时更关注与你所谈到的现有的人际局面。你也许已经发现了,在你和外部世界之间存在这一种隔阂,这种隔阂已经明显让你感觉到一种被抛弃感,并且有时候会刻意迷糊这种差异而委屈自己去违心地道歉。当然,这里面可能存在这一个恶性的循环。因为外界与你是疏离的,所以要强的你更加刻意维持自己的独立和自尊,但是你又不得不去参与足够的人际交往,这是我们自己内心需要的一部分,也是适应生活必须的技能,但是交往过程遇到挫折的时候你又会委屈自己去道歉,而道歉的结果是让你觉得很不爽,更加增添了对外界的不满和疏离。
如果需要解决这一循环,可能我们不得不从你自身这一块着手,因为我们实在是无法迫使外界顺从我们的意旨。当然,这可能恰恰是你无法和外界参与融合的原因所在。我想,你是否总会有一些幻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象着世界都按照你的意志在运转,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当然,这是孤独的人大部分都会有的白日梦,这既是我们无法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结果,也是其原因。因为过于沉湎于自己的世界,对现实的认识往往是脱节的,所以当发现现实与自己的幻想不一致的时候,产生的挫败感和愤怒也是异常强烈的。所以你才会事事都要进行事先预料他应该会怎样,因为你一直生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
所以我真诚邀请你,放下自己内心的幻想,走到我们的客观世界中来,或者至少部分当你发觉客观世界和你的设想不一致时,你需要认识到这是他本来的面貌,你需要调整你的认知来顺应新发现的事实,而不是因为这种差异而痛苦。
与世界疏离的人往往会有非常高的安全屏障,在保护着自己的自尊,以防自己被伤害。然而,这种屏障在阻隔着外界伤害的同时,也阻隔了自己走出外界的自由。我有时候在想,其实痛苦都是一直的,你不出去会感到痛苦,出去也会感到一些痛苦,那么从长远来讲,愿意忍受哪种痛苦对你更有价值呢?世界并不是在抛弃你,而是你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回避着这个世界,担心遇到更多你预料不到的情况,担心受到伤害。不知你是否认可,凡事喜欢预料的人,其警惕性是非常高的。当然,凡事先做些打算考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这种预料的条件是建立在自己主管设想的别人应该会怎样行动,那么这种预料是不准确的,并且会带来很多的挫折。所以,预料的条件应该是现实的情况。
所以,与外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确实是不太容易的事情,这往往需要我们逐渐放下那种强烈的警惕心,逐渐探索外界的真实面貌,看清什么是对我们有伤害的,什么是安全的,看清他人的真实需要和目的,看清当他人的行为和我们预想不一致的时候,他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和难处...而这一切,我相信善于反思的你是能够做到的。如果你愿意将你那敏感的心不是用来发觉你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外界与你的愿望不一而感到的愤怒和抛弃上,你会依仗你的聪慧和敏感而找到该如何逐步走向真实的世界的。
安全风向标:
常常感觉被抛弃的人,往往就是内心先抛弃别人的人。这种抛弃感的根本原因是“自我抛弃”,对自己的不自信、不欣赏,会导致“别人都会抛弃我”的自动思维。于是对身边的世界总会不由自主的怀疑与防卫。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先学会爱现实的自己。(心灵安全岛)
 
 
第二版
爱你的同时,忠于自己
来源:心理月刊
  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关心和爱,统统献给对方,感情生活就一定美满幸福吗?在爱你与爱我的天平两端,分别是对情感的投入和对自我的忠诚。而后者不该被忽略,它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滋养感情的能量来源。
  搬到男友家的当天,Lily就急忙把行李中的两张莫文蔚CD偷偷塞进垃圾桶,只因为午饭时听到男友的一句调侃——“这种大嘴巴女人居然还有歌迷!后来,一路爱得小心谨慎的她,又接连戒掉了琼瑶片、韩剧、《康熙来了》和湖南卫视。直到有一天,她猛然发现家里的电视一直就固定在新闻频道,一时间心生凉意:我觉得好像把自己给丢了,整天忙着从细枝末节里揣测他的喜好,却忘了自己想要什么。
  在爱中迷失自我
  为爱付出很容易让人体验到神圣与伟大,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为了让对方高兴而暂时委屈自己。遗憾的是,那些在爱情中迷失自我的人,却习惯于将这一命题硬生生地反向理解——只有我什么都为你做了,你才会爱我;如果我是我本来的样子,我就不值得被爱。
  林静3年辞职两次,只为陪同照顾经常到国外出差的丈夫,哪怕自己的事业原地打转;而Sunny每到假期就强打精神陪着先生到处探险,即便他安排的日程简直就是部队拉练。而她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绝口不提自己的委屈。就像刚刚过了一个糟糕生日的雯雯——丈夫带她去了一个有二级半表演的洗浴中心做按摩:当演员们扭着身体讲黄段子,我甚至感到想吐。可看到他在一旁开心的样子,又什么也不好埋怨。到家之后,我还特别感谢他陪了我一整天。
  为何隐藏需要?
  “80分的男人当然要找80分的女人,所以60分的我只能努力表现更好”——安娜的解释,可能正是问题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夏翠翠分析: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无条件的爱,自我价值感很难建立稳固,会形成只有我如何如何好,才会有人爱我的思维模式;到成年之后的伴侣关系中,他们也会不断压抑自己的需要,只为表现得比真实的自己更好
  另外,传统的妻子原型对当代女性的影响依然存在。夏翠翠补充,尽管今天的社会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发展,但很多人从小观察到的家庭模式还是传统的,眼中看到的母亲角色还是传统的。在她们的无意识中,女人这个概念就包含了为爱、为家庭的隐忍和牺牲。
  可惜未必促进感情
  心理专家武志红在博文《支配与服从》中指出:迎合者有一句潜台词——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就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在这场微妙的心理游戏中,处处牺牲奉献的好伴侣,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
  你知道夫妻间相敬如宾有多可怕吗?就像天天面对一个24小时候命的高级客服!”Sam对此深有体会,不管晚上几点,只要我没到家,全家人(包括岳父岳母)就坚决不开饭。这种负罪感太折磨人了,我现在根本不敢在公司加班!安森的解决办法则是频频出差:出差前看见她一脸的如释重负,让我特别心疼。也许在她看来,我出差就等于她放假,终于可以不再费尽心力照顾我,可以过两天属于她自己的好日子。
  实际上,就像小王子钟爱亲自浇水的那枝玫瑰一样,关系中的付出与接受同等重要。百合网首席婚恋咨询师周小鹏指出:一方的过度付出,实际上是剥夺了对方表达爱的机会和权利,降低了对方在感情中的参与度,反而会影响、而不是促进双方的关系。
  做好自己,更能做好伴侣
  生涯规划专家舒伯(Super.D.E)在他的角色理论中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同时扮演几个角色,比如配偶、工作者、持家者,等等。但是,没有一个角色可以替代我们自己本身。平衡地发展每一个角色,会让我们整体上把每一个都做得更好。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本身充满爱,才有能量对别人付出源源不断的爱。夏翠翠解释说。她还特别建议:对于在感情中相对更容易选择付出的女性来说,分清自私自爱是开始忠于自己的第一步。
  现在梅子的方法就是倾听内心的声音:以前的我太多听取头脑的意见,总是按照各种应该行事,关心的行为中反而缺少亲昵的爱意。而她的感情生活也的确因此改善:我现在才发现,原来的自己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那些没有得到肯定和感激的付出,产生的委屈和抱怨其实都深藏在心里,动不动就蹿出来折磨我们两个人。
  当我变得更好……
  我也有一段时间把重点放在好妻子上,特别是宝宝刚出生那两年。”Rebacca目前是一家跨国公司的HR经理,她的经验是一定要和对方有效沟通: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和先生做过一次认真的讨论。我想用两三年的时间让工作上一个台阶,稳定之后会再把重心偏回家庭。他思考之后表示支持,我们达成了共识。而她的丈夫则乐于坦言自己也是获益者:开始我也担心,怕她太过追求事业会偏离家庭;但后来我发现,她比原先在家时有活力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也不用再费尽心力照顾她的情绪了。
  难怪婚恋专家会鼓励人们去勇敢实现自己的潜能,毕竟只有变得更好,才有能量让我们的关系不断被滋养,变得更好。伴随追求自我而与伴侣发生的各种冲突,其实也是一个希望的标志,它预示着一对夫妻正在努力成长。
  如何得到更多支持?

  确定你真的想要
  首先你要自己尊重自己的需要,如果你内心摇摆,对方也会感觉得到;

  坦诚说出你的想法
  包括愿望、计划、顾虑,所有的愉快和不愉快;不要事先自我否定;

  倾听对方的顾虑
  不要试图说服或欺骗,鼓励他/她把担心说出来,让大家清楚双方的想法;

  共同讨论各种选择
  哪一方的发展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真实的表达都应该受到尊重;

  不要冷战
  如果一时达不成共识,先放一放;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面对它;

  与对方分享你的成长
  这会增进你们的感情,稳固你们的关系。

 
 
       第三版
爱要有适当的“距离”
来源:华夏心理网
 “有点黏,又不会太黏”,这是台湾某个推销米的广告词,形容煮出来的米饭是黏度适中,我当它来形容我们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伴侣或亲子这类的亲密关系。太黏了,叫人窒息得想要逃开,一方期待更多的亲密,另一方希望能独立自由,形容一个人拼命地在后面追,一个人死命地在前面逃。太松了,又让人几乎忘了这关系的存在。
爱要有适当的“距离”,但不要“疏离”;关系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既使是再亲密不过的伴侣,也是两个人,在生活和情感上有属于自己的部分,也有属于两个人共同的部分,这两个部分是需要共识和平衡的.
什么是界限呢?在婚姻或情感关系里,需要区别什么是你的情绪、想法?什么又是伴侣的情绪、想法?在家庭亲子关系当中,需要区别什么是父母想要的?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在工作团队当中,需要区别什么是你的责任?什么又是他人的责任?一个没有界限的人将是混乱的,为别人承担责任、过度掌控或顺从、想要改变别人而感到无力和沮丧。一个缺乏界限的人,将会失去自我,注定他这一生将是不快乐、甚至悲惨的。
界限就像是标示出一个极限、范围或边缘的一些界线或事物,在心理层面,界限是对于自己与他人为不同个体的认知,因为这种的不同感,所以每个人是具有独特且独立的身份。它说出我们是什么?不是什么?会选择什么?不会选择什么?会忍受什么?不会忍受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不会感受到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一个没有界限的人是:
1.为别人活,而不懂为自己活
这样的人没有为自己活过,一生为父母、为朋友、为工作(病患)、为家庭(配偶、子女),活在别人的期望和要求当中(父母、老师、老板、朋友、配偶),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真实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也总认为自己、自己想要的,都是不重要的。他必定感到沮丧,因为他们一直做他们不愿意或不喜欢的事,他们也感到怨恨,对掌控他的人感到怨恨,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人缺乏自我认同,自我身份混淆,不知道为谁而活,无法认清自己是谁、别人是谁,是自己想要的或是别人想要的。
你需要:开始为自己、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从别人的期望中走出来,知道你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2.被人控制,而不懂自我尊重
这样的人容易被人所控制或伤害,没有能力去限制别人对于自己的伤害(身体上、情感上),不懂得保护和尊重自己。常常太依赖或顺从别人,以致他们不能对别人设限,而感到痛苦、羞辱。
你需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和情感,主张你应有的权利,拒绝从别人来的伤害、虐待。
3.为别人负责,而不懂为自己负责
这样的人常为别人的感觉负责,害怕别人生气、伤心或失望。又常为了讨好对方,过度在乎对方的感觉,反而忽略自己的感觉或失去控制。他常常感到罪恶感,觉得都是自己的不对、或做得不够好。
你需要:分开这是你的或是对方的情绪。让别人为他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为自己的感觉负责,避免受别人情绪的控制。
4.失去控制,而不懂掌握自己
这样的人将生活及生命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交给别人,变得无法掌握自己。过度依赖别人,害怕做决定,由别人为他做决定,或要别人为他负责。觉得必须做到别人要求的每件事,让别人控制我们的生命和选择。常常感到恐慌,无法控制自己,和否认(推卸)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你需要:为自己做出选择、决定,并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和决定的后果负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需要为别人的行为负责。
 
 
        第四版
我要我们在一起
来源:《冷浪漫》
张生在普救寺第一眼见到崔莺莺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境地,“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于是为了搭讪,张生插科打诨无所不用其极。“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诗是好诗,可惜是隔墙念的。
      崔莺莺听了只沉吟不语,然而回到家里,“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o红娘瞧了暗笑:“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自见了那张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
      这开头如此典型,以至于可以套在古今中外无数或真或假的八卦前面1 9岁的海涅第一眼见到1 5岁的表妹阿玛丽,就像维特见到了夏绿蒂,“一位天使!没说的!谁谈起自己的意中人都这么说,不是吗?可是我却无法告诉你,她是多么完美,她为什么会那么完美;够了,她已经把我整个心都俘获了”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惑,他们真的这么写情书么?收信人不觉得难受么…
      还是中国人含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就妥帖多了,但也多少有点无趣。严格说起来,贾宝玉也真的从来不曾像张生或者维特那样追过女孩子。在元宵夜宴上贾母声色俱厉地指出过张生模式的不靠谱。贾宝玉听了作何想法,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多少算是个被动酌人,连宝钗都算比他要勇敢些。
      于是宝钗成功地和宝玉在一起了。这当然只是个和《西厢记》60一样不靠谱的个案,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在1 962年,两个数学家戴维?戈尔(David Gale)和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给定若干个男生和同样多的女生,他们每个人都对所有的异性有一个心理偏好次序。是否存在一种男女配对组合能够构成一种稳定的组合关系?这里“稳定的组合”意思是,不存在两个非伴侣的异性对彼此的评价比对各自伴侣的评价还要高o(可以理解,这样的异性太容易红杏出墙了,所以是一种不稳定因素o)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已知每个人对异性的偏好顺序的情况下,怎样求出这种稳定组合方式(如果它存在的话)?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数学家们替月老问的问题:给定一群孤男寡女,要寻找一种牵红线的方式,以确保把红杏扼杀在摇篮里。
      这一问题被称为稳定婚姻问题。它有很多种可能的解法。为了让大家相信数学家并非真的如此无聊,我要指出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地道的组合数学问题,有其特定的数学价值。当然啦,它也有很多别的背景和用途,比如,用来在若干个公司和应聘者之间进行招聘中介……但是数学家们怎么会放过如此八卦的一个名字呢?于是它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话说回来,有很多组合数学问题部可以如此这般地翻译为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著名的Hall定理:给定n个有限集合(其间可以有交集),如果其中任意m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都不小于m,那么一定存在n个不同的元素,使它们正好依次存在于这n个集合之中。我相信没有人明白以上这些在说什么,可是它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把那n个集合想象成n个男生各自心仪的女孩子们(一般来说都不止一个),第二个条件是说,如果对于其中任意一部分男生,他们喜欢的女孩子的总数都不少于这组男生的人数(这个条件是必要的,否则就打起来了),那么总的说来一定存在一种办法给每个男生都分配一个女生,而且恰好是他喜欢的。
      听起来真是令人心情愉快啊。
      这个定理事实上还有很多别的解释方式,比如说,把52张扑克牌任意分成13堆,每堆4张牌,上面的定理告诉我们,一定存在一种方式,能够从每堆牌中抽出一张来一共13张恰好凑成一条不一定同花的顺子。这件事情乍一听也挺奇妙的,不过我们还是专注于我们的主题吧。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稳定婚姻问题,给定每个人关于异性的偏好排序,要寻找一种男女配对方式,构成稳定的组合。戈尔和沙普利不但提出了这个问题本身,而且给出了一种著名的解法。这个解法可以描述为一个求偶过程。
      首先,让这些男生去向他们最心仪的女生求婚——这是数学家们的原话。如果你觉得太快了,让我们暂时改成表白吧…
      然后,等所有男生表白完毕后,所有收到表白的女生们都要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为男朋友。没人表白的女生只能暂时等一等了,不要着急,表白会有的。
      以上过程称为“一轮”之后的每一轮都按照类似的方式进行。首先由还处于单身状态的男生们逐个向自己还没有表白过的女生中自己最喜欢的人表白(无论人家是否已经有了男朋友),然后,等所有单身男生表白完毕后,所有收到表白的女生都要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为男朋友。如果原来有男朋友而表白者中有自己更喜欢的,不要犹豫,换之。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再开始如上所述的新一轮表白。
      依此类推。可以证明的是,这个过程一定会终止,也就是说,不会陷入任何死循环。并且一旦终止,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伴侣。更关键的是,这个过程最终得到的一定是如前所述的“稳定组合”:不存在两个非伴侣的异性对彼此的评价比对各自伴侣的评价还要高。这不难证明,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试试看。
      这就得到了稳定婚姻问题的一个解(顺便也证明了解的存在)o但是真正有趣的部分还在后面。一般来说,给定若干个男生、女生和他们之间的偏好关系,稳定的组合不只有一种。上述“算法”只是给出了所有可能的稳定组合中的一种而已。不过,这个特定的解62具有某些特别的性质:可以证明(这一次证明不那么容易了),以上述方式得到的稳定组合和所有其他可能的稳定组合相比,是对男生最优而对女生最劣的。
      确切地说是这样。它是对男生最优的。也就是说,对每个男生来说,按照这种方式最后找到的伴侣,是在所有的稳定组合中可能找到的伴侣中自己评价最高的——注意这并不等于说每个男生都能追到自己最喜欢的女生,而只是说,他一定能追到“有可能和他在稳定组合中在一起的女生”中自己最喜欢的。有些女生虽然很好,但是和他在一起不可能形成稳定组合。这就是人生啊..
      另一方面,它是对女生最劣的。也就是说,对每个女生来说,按照这种方式最后找到的伴侣是在所有的稳定组合中可能找到的伴侣中自己评价最低的。同样的,这也不等于说每个女生都只能和自己最不喜欢的男生在一起,而只是说她最后的男朋友会是所有“有可能”的男生中自己觉得最勉强的。不过,这样听起来也已经很悲惨了。
      这两个结论并不直观,因为看起来在上面描述的过程中,女生是相对占有优势的。作为男生,需要很辛苦地去不断表白,然后被拒,再表白,再被拒……而女生只要随心所欲挑选就好,而且还有随时更换男友的权利(在上面的规则里,男生不能主动提出分手)为仲么结局会如此呢?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上面描述的规则,就会看到男生至少有一样优势一  一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优势:他们是主动方。主动的好处是,即使一次又一次地被拒,他也仍然可以和剩下的女生中自己最喜欢的在一起。而对于女生来说,纵然有再多挑选的自由,可是一个女生也许永远也等不到自己最喜欢的男生来追自己一  或者在她等到之前,游戏就已经结束了。
      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出在上面的设定里“男生”和“女生”都只是代号而已,它符合古典文学的一贯叙事方式,但是在当代语境里也许并不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这个定理也不是真的用来描述爱情的——数学家们还没有这么疯狂,认为可以用逻辑来推理情感。它只是一个过于简化的模型而已,比张生和维特的故事还要不靠谱得多。
      但是我也相信,你一定已经看出了我这篇文章的主题。在一切古典文学的叙事里,我们都满怀着希望注视着那些勇敢的孩子们,看着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也许最后会失败,可是他们至少尝试过。
      现在连数学也在帮着说明这个道理了,你还等什么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校内学生咨询预约电话:58805852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学四楼辅楼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