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梦想的厚重与轻盈——《第36个故事》
发布时间: 2013-04-17  浏览次数:

《第36个故事》透过第三人称旁白讲述朵儿咖啡馆的缘起,说故事一般,轻盈提点一对姊妹歧异的性格,及彼此的寄托与憧憬。片中揉合动画、街访纪实,影像风格灵巧。

这部电影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心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虽然我不能现在就给出答案,不过在我开始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时候,我会慢慢去寻找。但是此时此刻,我可以清楚地知道,用一杯很贵的咖啡去换来一整天有趣的故事是值得的。

时常看到“有舍必有得”的观念,不管做什么事、想要达成什么梦想,都要付出相对应的代价,有的辛苦,有的轻松,但要驱使自己去做,都关乎那件事存不存在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而这部片子讲述的就是“心理价值”这件事。浪漫一点来介绍这部片子的话,它谈论了许多关于梦想,尽管天真,但是浪漫,也带给人勇气。

其实在《第36个故事》里,故事的主线并不明显,观众要是看到剧情介绍的话,只会看到关于朵儿开了一家咖啡厅,咖啡厅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交换东西……然后呢?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当心里满是疑问,继续看电影的同时,导演想要表达给观众看的东西才会渐渐清晰,因为想要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是要怎样才能继续推动自己坚持下去,那又是另外的话题了。很幸运的,朵儿的咖啡馆在妹妹蔷儿的误打误撞之下,变成了我们看到的“以物易物”咖啡馆,尽管和朵儿开始想象的样子不同,但最终也让朵儿有了继续经营下去的能力。而这些,都是现实与梦想不断冲撞所产生的妥协。

人对每一样东西都有个心理价值,这个物品的心理价值或大或小,影响这个价值高低的因素就是,是否贴合人的实际需要。人的需要有时候很奇怪,不是对标价很高的东西就一定很需要,而对标价很低的东西就一定不要。

就像朵儿咖啡馆里的“以物易物”,由于没有基准,顾客当然就只能拿着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而且也要老板觉得这东西有其相应的“价值”才行。于是,观念的落差就在每一段交换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有的人觉得拿一个有灯泡的台灯来交换另一种款式却没有灯泡的台灯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但是对蔷儿来说,那并不是她想要的。其实那就是“心理价值”在作祟,看起来好像不合理,或许也无法弄清楚蔷儿对于每种东西所定义的“价值”是多少,但是那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交换的人自然而然会知道值不值得。用车的保险杠换满满一车海芋,还是换维修车的费用。是用海芋换旧物,还是换咖啡豆和可可粉。如果用旧物能换一个故事,那么故事是不是能换来一段感情。是应该用青春换一场爱情,还是用生命换一段旅程。怎么换比较有价值呢?想了很久都无解……等价交换到底怎么等价,如何换来换去才换的公平……所以只要是心里觉得合适,那么就是用飞机换一辆自行车,都会是有价值的了吧。

每个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两面,在这个金钱制度统治的理性世界里,心里的天平渐渐失衡,于是“以物易物”这种感性活动提醒了我们要努力唤醒自我,去调整这种平衡。同时“以物易物”,可以让有不同需要的人聚合在一起,就像电影里说朵儿说的,“有人少了一份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一份骨瓷,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彼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让“他们”找到彼此,那样美好就会不断延续,因为人们互动多了起来,在了解了彼此心里的价值观的时候,彼此的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

朵儿和蔷儿代表了现实梦想两个不同的价值观,但是也都分别和另一方有所妥协,前者在不断的精打细算下决定自己能实现多少梦想,后者在做梦之际依旧归附于现实之下工作。蔷儿敢冲敢撞,相较于朵儿的低调耕耘就显得抢眼许多,或许朵儿还得感谢蔷儿搅乱她一池春水,才能继续经营这家她心目中的咖啡厅也说不定。而这样截然不同的想法,代表着一群人当中天平两端的观念,也一再的出现在电影当中,由导演来询问大家,你会选择哪个?在电影当中不断出现两种不同观念的拉锯情境时,就会跳出许多路人的访谈,看着屏幕上出现许多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看来天真,有些则是发人深省,看着许多人陆续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自己也会想如果是我的话,会选择哪一个呢?”,这就像朵儿和蔷儿相遇一样,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冲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校内学生咨询预约电话:58805852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学四楼辅楼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