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中心成功举办2014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4-06-16  浏览次数:

 

613日,由北京市教工委与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2014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六演讲厅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负责人主持,北京市教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寇红江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应中正分别为大会致辞。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天津大学专家,还有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35所北京高校的咨询中心负责人,及心理健康教师共11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就如何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搭建高校间交流合作的平台进行了积极热烈的研讨。
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午的主旨发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7位专家教师,从互动体验教学的应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广义课程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课堂理念的转变等不同的维度分享优秀课程建设经验。不同地区和高校总结分享的课程建设与开展经验,极大的拓宽了广大参会教师的视角,对于参会老师开展教学实践工作会有很大启发。
下午的主题工作坊在英东学术会堂第二和第三演讲厅同步进行。“北京歌路营”的创始人,原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陆晓娅老师在“贴近与望远:后现代教育理念与影像教学的实践”工作坊中,以生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讲解了在北师大开设的“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理念、设计及学生反馈。并通过微型课程体验,讲解了将影像教学与后现代课程讨论的结合方式,最后总结了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及其对课程设计、教学理念的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杨眉教授在“如何将理论融入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之中”工作坊中,针对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指出心理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在北师大开设的“人际沟通分析学”课程,生动展示了将团体辅导技术用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学理论教育的方法,形式灵活,参与度高。
本次研讨会受到了参会老师的高度评价,对于促进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作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基地基地开展的常规工作之一,还将进一步开展多方合作,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工作;拓展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分层次分主题满足同学需求;加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营造心理成长导向的人文环境。并将引入国外专家资源,建立高端培训的优秀品质,邀请国内外专家团队,搭建课程建设和教育工作经验交流的良好平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事业、为辐射和服务北京市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
201461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校内学生咨询预约电话:58805852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学四楼辅楼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