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对的人”还是“爱的力量”
发布时间: 2013-04-02  浏览次数:

爱情中,人们总是会遭遇许多障碍、痛苦和失望,有人曾感叹:“如果人能不需要爱情该多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您觉得爱情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必需品吗?

心理咨询师:肯定是啊,因为对于爱情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类本能”。 “类本能”的意思就是“与本能类似的东西”。它具有人种遗传的基础,也具有后天影响的因素。也就是说,一方面,对于爱情的需要是天然就有的;另一方面,它的表达又受后天学习以及环境的影响。既然它是一种类本能,那么它的满足就是我们人类所不能缺少的。对于爱情需要的满足,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

很多人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来爱,不知道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人才是那个对的人。

许金声: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但“爱的能力”的提出,把爱情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了。

人们在爱情问题上有没有幸福感,关键取决于他的人格是否健康,人格健康,也就有“爱的能力”。如果我们具有爱的能力,我们就能够把爱情当做一项“积极的活动”,就会认为“给”比“得”有更多的愉快。

传统的看法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但弗洛姆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和自己的生机勃勃,因而欣喜万分。

爱情还是需要两个人的互动,才能称之为爱情的吧?

心理咨询师:对于爱情的需要是一个人的事情,但对于爱情需要的满足则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最健康圆满的爱情则是两个人的“通心”。

如何去寻找“通心的爱”呢?完美伴侣的理想境界是不是很难达到?

心理咨询师:这要看对“理想”、“完美”如何定义。最理想的爱情是“一见钟情”又“白头到老”。像肯·威尔伯和崔雅那样一见钟情,尽管没有白头到老,但他们是善始善终的。它要求人格成熟,为获得这种爱情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另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机缘了。机缘没有办法预测,但人格的成熟却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修炼来达到。

但是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寻找“完美伴侣”的怪圈中自我设牢,过于苛求。

心理咨询师:是的,灵魂伴侣般的感情是心心相印,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希望它能够长久。但人不是神,人必须活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希望美好的状态可以多一些,那么双方对于爱情和生活应该有统一的认识,要接纳对方全部的生活。如果只是一方有这种感觉,那么即使曾经达到很好的默契,其爱情质量也会大幅度下降,从通心的爱下降到其他层次,爱情的舒适区不去主动扩大,就必然会缩小。

另外,《恩宠与勇气》中,肯·威尔伯也写到,在冲突中,他甚至打了伴侣。可见人不是神,就算是所谓的“完美伴侣”,也包括低潮和纠缠的存在。“一见钟情”固然美好,但它对于美好的爱情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并不能够保证有多少通心的时光,通心到什么程度。如果通过一些挫折,走到一起,能够通心又何尝不是美好?

人们都非常渴望“天长地久”,心底里却又不相信它能实现。您觉得爱情中有“天长地久”吗?

心理咨询师: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保持“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所谓“天长地久”的爱情是有成本的,需要两人的发展大体同步。现在人们不太相信真爱,也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现代社会对于爱情生活、两性关系、婚姻生活更加宽容,使大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另外的机会上。

很多人在爱里遇到一点儿分歧、摩擦,就觉得沮丧失败、不完美,觉得无法维持。现代人在维护感情上显得尤其脆弱,大多数人想“得”,却不舍得“给”。

心理咨询师:首先对什么是“完美”的爱情,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然“通心”是有成本的,两个人不可能天天都有“心心相印”的感觉,那么大家就应该学会接纳低潮、接纳平庸、接纳维持甚至纠缠的时期。

当我们“付出”的时候,这种付出应该尽量是通心地付出,要付出在点子上,而不是“讨好不讨好”,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另外,作为接纳低潮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大家互相约定,形成一个适当的空间与边界。有的人结婚后,不仅分床,而且还要分房间,大家想在一起的时候就在一起,不想在一起的时候,就各自保持一段距离,这也不失为一种探索。

您认为在爱中最大的伤害和挑战是什么,来自何方?

心理咨询师: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不少人感觉最大的伤害是背叛、欺骗,有的则是其他。挑战则是克服通心的障碍和瓶颈,这往往需要通过我们自身的成长来达到。当我们无法与另外一个人通心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需要成长的时候。

每个人都会有在爱情中迷茫、纠结和痛苦的时候,当我们的情感找不到出口时,最该做的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遇到这种时候,应该感到高兴。“烦恼即菩提”,当你感到烦恼的时候,这正是智慧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是成长机会出现的时候,正好静下来反思、学习。

有句话说“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爱人而不是被爱的能力上”,您认同吗?

心理咨询师:其实“爱人的能力”与“被爱的能力”是不可分的。一个只会爱人、而不会接受爱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一个只会爱人、而不会接受爱的人,他的“爱”也应该打一个问号。

当一个人能够对另外一个人施爱的时候,他会敏锐地觉察对方的状态以及反馈,而对方的反馈(成长)就应该是对他的一种回报、一种爱。所以说“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爱人而不是被爱的能力上”,我觉得它的意思是指要更主动地承担“通心者”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校内学生咨询预约电话:58805852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学四楼辅楼二层